內容來自hexun新貸款開辦費的不藏私成功經驗分享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主持人呂紅星輕資產嚴重制約文化產業融資中國經濟時報:我們知道文化是一個國傢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的文化產業處於一個什麼階段?文化產業的發展“瓶頸”體現在哪裡?陳偉:按照《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新標準,2012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萬億元,占當年GDP比重為3.48%,尚未達到支柱產業占GDP比重5%的通行標準,與英美等發達國傢15%—25%的比重更是存在較大差距。我國文化產業盡管當前占GDP比重不高,但發展速度較快,2012年實現同比增長16.5%,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出6.8個百分點。十七屆六中全會、十八大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真實反映瞭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階段特征和發展需求。一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已經達到較高的規模水平,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二是按照文化產業未來預期的高增長速度,能夠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對國民經濟有支撐力的支柱產業。這方面,北京市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已經走在全國前列,2012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474.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2%,是全國第一個文化產業占GDP比重突破8%的省市,也是當前全國文化產業占GDP比重最高的省市。如果按照北京市現有文化創意產業統計標準,2012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和總資產均已突破1萬億元,產業增加值達到2189.2億元,占GDP比重為12.3%。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融資難。這是市場中文化企業和社會專傢學者普遍反映的一個核心難題。由於文化企業的輕資產特征,當前以固定資產作為抵押物貸款的模式並不適合文化企業。對於文化企業而言,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在其資產中占比較高,但由於無法合理評估市場價值,導致文化企業在初創和成長階段往往無法順利獲得外部融資。二是技術創新不足。按照內生發展理論,文化產業要真正實現高附加值必須借助科技手段。當前,我國文化產業部分行業盡管在數量規模方面達到瞭較高水平,但在技術水平方面與國外先進國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缺乏原創作品,無法支撐產業持續發展。如,我國動畫片年產量已達到將近30萬分鐘,約占世界的1/3,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但與此相對應的動漫產業總產值我國僅為600億元,而日本則高達1.67萬億元。三是缺乏復合型人才。目前,文化產業領域集聚瞭一批懂文化的專業人才,也吸引瞭一批懂市場的經營人才,但嚴重缺乏既懂文化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這直接導致文化企業的生產經營存在“兩張皮”現象,要麼提供的有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的產品無市場銷路,要麼提供的能滿足市場需求的有用產品無文化含量。黃斌:分析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階段,本質上應該先看看我國社會經濟整體的發展階段。我國基本上已經進入到工業化中後期的發展階段瞭,部分產能甚至到瞭全球過剩的階段。因此,中央政府和專傢學者基本上都是認為我們不能再依靠傳統的投資或者出口來拉動經濟瞭,需要更多的依靠消費這駕馬車,而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消費驅動一方面首先需要產業升級,要創造更多的中產階級來消費;另一方面還需要有很多制度配套的改革,包括稅制、社會保障等。而在後工業化和消費驅動的大潮中,文化產業是其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所以盡管從定量上看,我國的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不高,也就是3.5%(不同口徑不一樣,也有統計為5.5%),但是其年增長率能達到15%,成長十分迅速。在一些中心城市,不同口徑下文化產業占比甚至可以接近或者超過10%。所以我認為文化產業是已經進入到瞭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一是文化產業自身的特性決定瞭我們不能用工業化的思路來發展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核心的兩個特性是目前我國的投資者把握不準的。一個是高風險、高收益。這種高風險主要是來自於極強的專業性,不像采掘業、房地產業等產業,投資文化產業確實不是有錢就可以的,需要瞭解這個行業。二個是輕資產、高智慧。輕資產就意味著很難從我國目前的主流融資渠道獲得資金,而我國文化產業的人才還是有很大缺口的,去文化企業調研,一定會談到的就是缺人缺錢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要解決,要經過一段時間。二是文化產業需要很強的外部保障,而我國還有些欠缺。一是我國目前的一些政策配套保障還不健全,文化產品很多是體驗性的、是無形的,是靠保護版權、保護專利等形式才能進一步發展,而我國的市場制度還有一定的欠缺。再就是文化設施還比較缺乏,比如小劇場,北京在我國是最多的瞭,和國外大城市比還是差距不小,而且很多是高校的、軍隊的、政府機關的,不對社會開放。三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需求還是不足。盡管近年來文化消費增長很快,但是普遍來說,市民的文化消費意識還沒有建立,即使是在北京,還是有很多人認為一百塊錢吃頓飯沒什麼,但是一百塊錢買本書就有點貴瞭,要是花幾百塊錢去看個戲那就有點奢侈瞭。我們之前做過一個調研,總的來說居民的日常文化消費還是比較少而且低端的,真正花錢的地方其實是網遊等消費,相對高端一點的文化產品的消費還是很少。文化產品供應不足中國經濟時報: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總人口比2009年增幅0.04%,國傢財政收入增加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幅15%,而圖書出版總印數僅增幅2%,電視節目制作時間僅增幅3%,文化產品的增長遠遠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文化產品供給不足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白國慶:我認為文化產品供給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文化產品價格較高。例如圖書類價格遠遠高出居民期望值。不同收入人群對書的價格評價的調查顯示,不同收入的人群普遍認為,書的價格應該在20元—30元之間可以被接受。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人群,才有46%的人認為50元以上的書可以接受。另外,文藝演出或者電影票價無法承受。調查顯示,25%的居民認為喜歡的演出或電影在30元以下會去看;38%的居民認為喜歡的演出或電影在30元—80元時會去看;21%的居民認為喜歡的演出或電影在80元—200元時會去看。當票價超出200元以上時,願意去看的人比例很少,隻有7%,票價越高願意去看的人越少。二是文化產品質量偏低。從總體滿意度來看,居民對網絡媒體的滿意度最高,電視媒體其次,紙質媒體最低。三是公共文化產品稀缺。居民的文化消費還包含瞭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雖然近年來在公共文化上進行瞭大量投入,但總體看來,公共文化投入還是不足,而這擠壓瞭群眾的文化消費。政府不應成為公益文化的唯一提供方中國經濟時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文化繁榮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市場,越來越需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表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應如何做才能處理好公益文化與市場文化的關系?黃斌:我個人覺得這個事情其實是很明確的,公益文化應該是由政府和社會去做,而市場文化的主體肯定是市場和企業。其實兩者從本質上不存在有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促進的。公益文化是市場文化的基礎,比如一些文化基礎設施等。而市場文化是公益文化的有效載體。市場文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好說的,以目前的經驗來看,隻要有比較好的政策支持和一些基礎設施的保障,市場自己會找對路子,文化產業高增長其實已經說明瞭問題。現在問題比較大的是公益文化。我覺得這中間有很多誤區需要澄清。其中最重要的是應明確政府不是公益文化的唯一提供方,其實更多應該是社會去提供,既包括基金會、非營利性組織,也包括一些企業。政府需要做的其實是管理、監督、鼓勵,充分發揮全社會、全民族的文化創造活力。具體怎麼去鼓勵呢?我覺得其他產業很多經驗是可以借鑒的,至少我覺得有三個措施:一是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比如我們調研中發現杭州江幹區就在做這個事情,政府給每個社區幾萬塊錢去購買社會組織的公共服務,效果很好;二是適當開放非營利性組織參與到社會文化建設中去,其實很多官方和民間的社會組織是非常願意參與到一些文化建設中去的,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很多社會組織願意去做移民的技能培訓,但是政府往往有顧慮,其實通過良好的監管是可以實現政府和社會組織雙贏的;三是給予參與社會公益文化建設的企業一些優惠和鼓勵政策,比如做公益文化就可以減稅等,鼓勵企業在宣傳社會責任的時候參與公益文化事業,比如節能燈公司做一些公益廣告倡導節能,政府應該鼓勵這種行為。陳偉:公益文化以獲取社會效益為主,追求一種基礎性存在或先導性培育的價值作用,如劇院、文化館、博物館等,這些要主要依靠政府進行規劃建設;市場文化以獲取利潤為主,追求一種附加價值體驗,如現代化遊樂場、娛樂中心等,這些主要依靠企業進行自主投資。公益文化是社會文化存在的基礎,公益文化與市場文化是一個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的關系。一是對不能過度商業化運作的公益文化設施,要加強保護和加大投入,充分發揮這些文化設施的社會價值。一方面要大力保護好現有的文化遺存、充分利用好現有文化場館,滿足周邊區域甚至更大范圍的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同時還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規劃建設需要新投資建設一批文化設施,不斷滿足新增的當地居民文化生活需求。鑒於公益文化設施對提高人民文化層次水平的重要作用,即使完全屬於市場經濟的西方國傢對部分帶有公益性質的文化項目也大都采取補貼的方式予以扶持。如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傢對國內劇院的財政撥款占劇院總收入的比例高達80%—90%,這一比例甚至高於我國國傢大劇院作為事業單位的國傢補貼比例。二是對可以適當進行商業化開發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設施,要註意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從現實成功案例來看,諸如烏鎮、大唐芙蓉園、成都寬窄巷子等文化項目,都是在充分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前提下實現瞭資源的商業化開發,從而取得瞭遠超一般商業地產項目的市場化價值,最終形成瞭以商養文、以文促商的良性循環發展。對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是前提,如果沒有保護,就談不上資源的開發利用。三是對純粹的市場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商品生產,要鼓勵企業按照市場規律進行自由競爭,滿足人民群眾多元文化生活需求。公共文化消費設施不足嚴重制約文化消費中國經濟時報:據媒體報道,當前居民對公共文化消費設施的滿意度及參與率等方面還不盡人意,當前公共文化消費設施建設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白國慶:雖然國傢一直對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非常重視,但是由於在這方面還存在譬如公共文化設施總量仍然不足、公共文化設施狀況有待進一步改善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居民的文化消費。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文化事業費占國傢財政總支出的比重,近年來一直在0.4%以下且不斷回落。2010年,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0.36%,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低。2010年我國文化經費為525億元,也隻占全國財政支出的0.59%,比重比2009年回落0.03個百分點,比2007年回落0.07個百分點,是近幾年最低。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速度低於同期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更明顯落後於其他社會事業費,文化與其他社會事業的差距被迅速拉大。二是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GDP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幅度不相適應,並滯後於廣大居民的文化需求。據統計,全國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設施面積由2005年的51.8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73.8平方米,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面積由2005年的115.25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221.23平方米,增加近一倍;全國公共圖書館閱覽室座席數由2005年的48萬個提高到2011年的68.1萬個。全國文化藝術表演團體實際使用的房屋建築面積2011年達到387萬平方米,其中排練練功用房91萬平方米。全國文化部門所管理的文化市場經營機構的經營面積由2006年的5162萬平方米提高到8376萬平方米,但是與GDP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幅度不相適應,並滯後於廣大居民的文化需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基本共識中國經濟時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文化建設上提出瞭四個“必須堅持”,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對四個“必須堅持”,應如何理解?陳偉:“四個堅持”是一個統一整體。無論文化怎樣發展、怎樣改革,社會主義文化陣地不能丟。首先,現階段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文化領域情況更加復雜,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交織並存。我們鼓勵並包容差異性、多元化並不代表我們無視落後與腐朽,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導向,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大力發展體現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時代精神的先進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最大程度地形成思想共識,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其次,社會主義國傢的性質決定瞭文化產品生產以人民為中心,必須對人民負責。我們不能把追逐經濟利益作為生產文化產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否則就會錯誤地引導人們追求金錢至上、唯利是圖,從而喪失正確的價值追求目標。文化產品與一般商品相比有其特殊的精神屬性,對文化產品的監督管理不能僅僅局限於物質屬性,要對文化產品的政治內涵、精神價值、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全面理解和把握,讓人民在消費文化產品的同時提升文化品位和價值理念。第三,正確處理兩個效益的關系具有現實必要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也有通過市場交換獲取經濟利益、實現再生產的商品屬性、產業屬性、經濟屬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必須正確把握“兩種屬性”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個效益”即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實踐證明,隻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遵循市場規律,努力創造和開發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一定能夠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黃斌:文化歷來就不僅僅是一個產業問題,它包含瞭更加廣泛的內涵,是國傢安全、民族認同、歷史傳承的重要方面。所以我覺得三中全會“四個堅持”的判斷是十分正確的。在四個堅持中,前兩個堅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理解不僅是國傢文化安全的要求,其實也是凝聚全民共識的一個基礎,而文化的共識是其他所有共識的基礎,我們常說文化要多元化,但也需要有一個基本的共識作為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是我國文化發展的基本共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我個人認為是一個決定性的判斷,是我們今後文化領域進一步工作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整個文化工作的重點還是要發揮文化的社會效益,是為人民服務的。但是這個社會效益不再單純是我們之前強調的黨和政府投入的社會效益,而是要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社會效益。我認為今後文化領域社會效益的實現主要是要依靠兩個經濟效益。一是由政府主導的文化事業,要保證其利用效率。比如圖書館、文化館等,既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也要實現確實符合人民群眾需要。提高利用效率就是提高瞭政府投入的經濟效率。二是由市場主導的文化產業,需要體現社會效益,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而這種社會效益政府也應該像支持企業參與公益文化那樣,給予一定的支持和補貼,但是這個補貼不宜過度,不能違背市場的公平競爭的原則。總的來說,四個堅持是一個整體,大目標是國傢民族的文化安全,現實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而手段則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2-25/16088車貸信貸屏東鹽埔車貸信貸622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雅輝網路好物日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